2022年,26岁的王程成为上海市首位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实现上海养老护理员落户“零的突破”。
今年,杨浦区委区政府将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扶持作为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激励养老机构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在市人才局指导和支持下,成功推动区内5名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的优秀养老护理员“落沪”,进一步充实了上海养老护理人才力量。
养老护理也是重点人才
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今年27岁的湖南姑娘罗思哲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科班出身”的养老护理员。她就读的班级属于定向培养,从大二开始定期都到福利院见习。从观摩了解到顶岗实习,全班同学一起在养老护理一线长知识、受锻炼。
毕业后,她留在福利院工作,七年如一日。“我的一天,是围绕着老人生物钟转的。”她说,从起床翻身、洗衣穿衣到一日三餐、水果甜点,从助浴助行、定时吃药到健康监护、深夜查房。老人们每一项琐碎的日常,都需要护理员事无巨细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养老护理是一份技术活,也需要真诚的交流。她曾照顾的一位老人缺乏安全感,特别抗拒护理员帮她洗澡。于是,罗思哲每天边干活边陪老人聊天,逐步建立相互信任。“后来,每次洗澡时我边和她聊天边帮她清洁。老人越来越配合护理工作,洗澡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15分钟。”她说。
罗思哲认为,养老护理是一份有“价值感”的工作。当精心照料的老人病情稳定后,家属投来感激的眼神;当患有认知障碍的奶奶谁也不认识,唯独能叫出你的名字……她说,“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长盈策略,让我意识到付出的每一份耐心和爱,都能得到真诚的回应。”
罗思哲。
多措并举破解“三高三低”
长期以来,养老护理人才结构存在“三高三低”的困境:平均年龄高、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同时,学历水平低、薪酬待遇低、职业认同低。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邓晓敏表示,目前一线护理员以40-50岁外地农村户籍人员为主,年轻的专业人才经验不足且面临职业发展瓶颈。工作强度大、社会偏见存在、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等因素,导致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
为推进人才队伍发展,2023年杨浦区制订相关政策,从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岗位补贴、考证奖补、教育培训等多方面优化养老服务人才架构。
今年,杨浦区进一步关注民生领域,聚焦养老护理人才发展需求,主动发力、积极争取,推荐5名养老机构人才成功落户。落户机构覆盖公办和民办机构,岗位覆盖一线护理员、护理主管、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个岗位。
“新一批养老护理员在上海落户,让更多护理员感到:努力有回报、发展有空间。”邓晓敏说,标杆人物成功落户,在护理员群体中形成了有力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养老护理员受到激励,努力提升个人技能。”
据介绍,养老护理员的各级技能等级培训和技能竞赛也日趋完善。今年以来,杨浦区累计培育中级以上护理员278名,“技能大师工作室”带教护理员1800余人次。
尊重人才彰显城市温度
“得知有机会在上海落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罗思哲说,“在我的传统观念里,科研人员、企业白领等高层次人才才有机会落户。我从来没想过,每天围着老人转的养老护理员,也有机会在上海落户。”
看到落户公示名单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她第一时间视频连线了在湖南老家的父母,与父母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电话那头,对在上海这座城市奋斗的女儿也更安心了。
“对我个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户口,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对我们养老护理职业的一个认可。”她说,这份认可意味着在上海,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是有价值、被尊重的。上海这座城市尊重并珍视每一个奋斗的、为城市添砖加瓦的人,也用务实的举措支持养老服务行业在上海蓬勃发展。
罗思哲表示,如今她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了:她将扎根上海养老护理行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向更高等级技师迈进,并将自身经验传授给更多行业新人。
罗思哲。
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